中医护理:胃脘痛的辨证论治

胃脘痛的辩证,主要辩别是病邪(寒、热、食滞等)阻滞引起的,还是脏腑失调(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引起的;病在肝,还是病在脾胃;是实证(病邪阻滞、肝郁,肝火),还是虚证(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尚属气滞,还是已成血瘀等几个方面。对本病的治疗,以“理气止痛”为临床上通用之法,但是,还需进一步审证求因,属于病邪阻滞者,当辩其邪而去之;由于肝气郁滞者,当疏泄肝气;因于脾胃虚寒者,当温中散寒;疼痛日久不愈者,往往由于化火,伤阴,血瘀所致,当分别病情采用清火,养阴,化瘀等法。

  1)病邪阻滞:

  主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暧,局部热敷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紧。

  辩证:寒邪犯胃,或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能舒展,以致疼痛。舌苔白腻,脉紧属寒,胃痛暴作时,多见紧脉。

  治法:散寒止痛

  2)食滞胃脘:

  主证: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

  辩证:饮食过多,停积于中,故见脘腹胀闷而痛,嗳腐吞酸;呕吐之后,积滞得去,脘痛得减。舌苔厚腻为食积停留之征。

  治法:消食导滞

  3)肝气犯胃:

  主证:胃脘胀满,功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大便不畅,脉弦。

  辩证:肝主疏泄,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作痛;胁为肝之分野,气病多游走,故其痛攻撑而连及两胁;气机不利,胃失通降,因而胀满,嗳气,大便不畅,肝气犯胃,可见弦脉。

  治法:疏肝理气 考试大网站整理

  4)脾胃虚寒:

  主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嗳喜按,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

  辩证: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水饮停聚,故痛不甚而泛吐清水。脾阳虚而寒盛者,则畏寒喜暧,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均为中虚有寒阳气不能输布之象。

  治法:温中散寒

  5)瘀血凝滞:

  主证:胃脘疼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见吐血紫黑。便血如墨,舌质紫暗,脉细涩。

  辩证:疼痛日久难愈,因血瘀为气滞和虚寒之进一步发展,病根更深,。瘀血有形,故痛有定处,久痛入络,脉络损伤,所以吐血、黑便。舌色紫黑,脉细涩,为血行不畅之征。

  治法:化瘀通络

  以上胃脘疼痛诸证,病邪阻滞者多为急性疼痛;肝气郁滞、脾胃虚弱者多为慢性疼痛。病邪阻滞、气滞火郁或脾胃虚寒,均可形成瘀血内停。因此,上述诸证,往往不是单纯不变的,牙实并见、寒热错杂的并不少见,临证时必须灵活掌握。2023-03-05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20 04:52:5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2、辨证论治 本病有治法多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原则,并需审证求因,分别不同情况,配合疏肝、消食、温散、益气诸法。(1)气滞胃痛:证候:胃脘胀痛,痛连胸胁,遇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重,嗳气频繁,伴呕吐吞酸,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主方:柴胡疏肝散。(2)血瘀...

  •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

  • 中脘穴是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有温中健脾、行气止痛的功效,为艾灸胃脘痛的常用穴。除了中脘穴外,还可以配合关元穴以温肾培元。此外,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亦是临床常用保健要穴,为胃之合穴,有升清降浊、培补后天、益气升阳之效。教你迅速缓解胃疼的方法 1、精神胜利...

  • 除了艾灸治疗外,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缓解胃痛的小方法。首先,要稳住情绪,采用精神胜利法,通过深呼吸缓解疼痛。其次,放松腹部,松开皮带让胃气流通顺畅。如果因饥饿导致胃痛,可适量进食软质食物如面包、饼干等。胃寒者可喝热水或用热水袋敷胃部以缓解症状。此外,穴位疗法如揉内关和点按足三里也是有效的...

  • 辨证与施护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辨证是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辨证的目的和手段。由于疾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地域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的证候有所不同,从而有“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区分。如患者表现为胃痛隐隐、空腹加剧、得食痛减、喜温喜按、神疲乏力、四肢不...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