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分那些类型?如何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急缓:胃痛有急缓之分。急性胃痛往往发病急骤,疼痛剧烈,变化迅速,病程较短;慢性胃痛则起病缓慢,疼痛隐隐或反复发作,病势较缓,病程较长。
(2)辨虚实:实证胃痛表现疼痛剧烈,部位固定,拒按,大便不通,脉实,多见于体质壮实者。虚证胃痛则痛势缓慢,痛处不定,喜按喜揉,脉虚,多见于久病体虚者。
(3)辨寒热:寒证胃痛则遇寒痛甚,得温痛减,苔白脉紧;热证胃痛则遇热痛增,得寒痛减,苔黄脉数。
(4)辨气血:胃痛一般初病在气分,久病在血分。在气者,有气滞、气虚之分;在血者,有血瘀、血虚之别。气滞胃痛,多与情志因素有关,见胃脘胀痛,攻窜两胁,嗳气频繁,恶心呕吐,吞酸嘈杂;气虚胃痛,多由中焦脾胃之气不足所致,故常伴见纳差,腹胀,便溏,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舌淡脉弱等症。血瘀胃痛,其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有瘀点或瘀斑,脉涩,甚者可见呕血、黑便等症;血虚胃痛,常伴见面色萎黄,唇甲舌淡,头晕目眩,心悸怔忡,神倦脉细等症。
(5)辨兼夹:胃痛一证往往常见寒凝、气滞、血瘀、饮食停滞、湿热、阴虚、气虚等证,且多相互转化和兼夹,临床应综合辨证。
2.治疗原则以理气和胃为主,重在疏理气机,使通则不痛。实证以祛邪为急,并视兼夹寒凝、气滞、血瘀、湿热等不同,分别采用散寒止痛,疏肝理气,化瘀通络,清热化湿等治法;虚证以扶正为先,并根据虚寒和阴虚的不同,分别采用温中健脾,滋养胃阴等治法;若虚实夹杂,则应扶正祛邪兼顾。
3.应急措施对于急性胃痛患者,可先采用以下方法处理。
(1)中成药疗法:寒邪犯胃者,用温胃舒冲剂,温开水冲服,每次2包,痛时服;饮食伤胃者,用枳实导滞丸,温开水冲服,每次2丸,3/d;肝气犯胃者,用气滞胃痛冲剂,温开水冲服,每次2包,痛时服;湿热中阻者,用三九胃泰冲剂,温开水冲服,每次2包,3/d;瘀阻胃络者,用元胡止痛片,凉开水送服,每次5片,3/d。
(2)针灸疗法:取中脘、足三里穴,用泻法,体弱者,采用补法或平补平泻;属寒邪犯胃者,灸胃俞、足三里、中脘等穴15min。
(3)手术疗法:剧烈胃痛合并大量胃出血或穿孔,血压下降,病情危重者,应立即转外科手术治疗。
2019-04-13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4:43:2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辨别胃痛的虚实,其次就要辨别胃痛的寒热。一般来讲,虚寒证主要症状表现为上腹部隐隐作痛、喜欢喝热饮、四肢无力、纳差、大便糖稀等,多是由脉虚弱引起的脾胃气虚;而实热证主要症状表现为上腹部有顶胀感或胀痛感,同时还有可能伴随着大便热结不爽,感到口渴想要喝水、恶心纳差、舌红苔薄而燥等。辨别胃...

  • 1. 肝气犯胃型:主要因压力大导致肝气郁结,治疗应以疏肝理气为主,通过药物如柴胡、香附等帮助缓解胃部不适,配合化滞消痞的药物。2. 饮食停滞型:由于过度饮食,表现为腹胀、嗳腐吞酸,治疗时需消食导滞,使用山楂、神曲等药物,以和胃降逆。3. 脾胃虚弱痰湿停滞型:长期脾胃虚弱,痰湿内生,治疗着...

  • 气滞胃痛(肝胃气滞型)临床最为常见,多因情志不畅而致肝木失其条达,肝气犯胃,以致肝胃气滞而出现胃痛。症状:胃脘胀痛,甚则胀痛 连胁,食后胀甚,嗳气频作,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舌红苔薄白,脉弦。治法: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主方选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加减;偏寒者加...

  • 1.1.4脾胃虚寒: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纳食减少、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2、辨证 2.1 外感寒邪,邪犯于胃,或过食生冷,寒积于中,皆使胃寒而痛,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易感受寒邪而发痛;又如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内生湿热,可以发生热痛或食积痛。此外,虫积...

  • 胃病的治疗,以理气和胃为原则,意在疏通气机,健脾和胃。以虚实为总纲,辨证施治。同样是因寒所致的胃痛,实寒与虚寒治法就有所不同。属实者,大多由受寒、饮冷导致,病发突然,疼痛剧烈,用热水袋热敷、或用生姜、红糖煮水喝后症状可自行缓解,临床上常用热罨包温敷,或者选用散寒止痛类药物治疗,...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