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中医辨证。

多汗症的病理,中医认为大多都是肺胃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熏蒸。治疗当分虚实,辨其寒热。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着清之,寒者温之的原则施治。多汗的中医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肺卫不固症
症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加减:
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症
症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方,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
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症
症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
加减:恶心呕吐,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症
症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方: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
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症
症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方: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
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症
症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神经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参附龙牡汤
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2019-03-13
夏天,出汗多,这是人体在体温中枢自动调节下散发多余热量的正常现象。

中医认为,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调节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这时可采用中医辩证治疗。

自汗多为气虚阳虚
临床表现
白天常自汗出,动辄尤甚,易感冒,伴头晕、气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多为气虚引起。
治疗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正气虚弱,难以卫护体表,汗液就容易自行外泄。出汗多,消耗津液,抵抗力下降,易着凉感冒,治宜补脾益气固表。

如果患者汗多易感冒,又十分怕冷,则属阳虚,宜补气温阳。

盗汗多为阴虚火旺
临床表现
夜间汗出,醒后即止。有人即使开着空调睡觉,也是汗水淋漓,湿透睡衣,伴有浑身燥热、面部烘热发红、手心脚心发热、口干咽痛、尿少且黄等症状。这皆是由于阴虚火旺所致。
治疗
中医认为,盗汗多因阴虚火旺,肌表不固,致使汗液外泄。治宜滋阴降火,若是盗汗,又有头晕心慌,失眠,多为心血不足,以归脾汤加减。

另外,小儿皮肤幼嫩,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出汗多,有利于散热,属于生理性盗汗。

临床还见有一些特殊的汗出现象,须详加辨别。
头汗
汗出只在头部,多见于阳明热证和湿热证,内热退则汗自止;大病后或老人气喘等往往头部多汗,属于虚证;小儿睡时常常头部出汗,俗称“蒸笼头”,无其他症状,不属病象。

胸部多汗,称为“心汗”,多为心气衰弱,可用生脉散加减。

手脚多汗
多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脾胃虚弱,津液不足,并伴有口干舌燥、心烦不安、舌红少苔等症状,属于虚热症;若是酗酒、喜吃辛辣肥甘食物而导致的脾胃湿热实证,伴有口臭口苦、便秘、尿黄浊、舌苔厚腻等症状。

偏汗
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出汗。若属营卫不调,气血不和,宜益气养营,用十全大补汤加减。老人出偏汗可能为中风先兆,应及早防治。

会阴部汗多
会阴部经常汗多,阴囊潮湿者,可服用金匮肾气丸;梦中汗多,醒来会阴处湿漉漉的,可用知柏地黄丸调治;若是会阴部汗多黏稠,腥臭难闻,属湿热下注。

冷汗
平素阳虚、卫气不足者,常畏寒肢冷而出汗。因突受惊吓时也会出冷汗。

战汗
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初、中期,在正邪抗争过程中,全身战栗后汗出。如汗出热退,脉静身凉,说明邪去正安,元气恢复。

绝汗
多见于病情危重的心衰病人,虚汗淋漓不止,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微弱,时有时无,是阳气将绝之象,应积极救治。2019-03-13
多汗症的病理,中医认为大都是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薰蒸所致。治疗当分虚实,辨其寒热。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的原则施治。2019-03-13
多汗症在中医上讲是脏腑功能失调导致人体排汗系统紊乱,多分为肝胆火旺、肝气郁结、痰湿困阻、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肾精亏虚、肺气不足、营卫不和、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湿热内盛等病因,以及像紧张、兴奋、压力大、抽烟喝酒、环境温度、爱吃辛辣刺激食物也是引起多汗的因素。2020-05-31
多汗症指的就是人体的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的现象。从西医角度来讲问题出在交感神经上,从中医角度来讲问题则出在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控制汗腺的神经紊乱导致。2020-06-04
中医一般将手汗症分为虚证和实证两种。虚证,患者因津液不足而导致阴虚内热,表现为手汗多伴口干舌燥、手足心烦热、大便干结;实证,患者多因饮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或饮酒等原因导致湿热蕴阻脾胃,除手汗多之外,还伴有口苦、口臭、小便黄浊等症状。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压力大、烦躁、焦虑都会引起手汗症。从西医的角度说,也就是植物神经紊乱。2020-05-21
多汗症是指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的现象。真正全身性多汗症少见,即使是全身性疾病所致的多汗症也主要发生在某些部位。全身性多汗症主要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广泛性多汗,如感染性高热等。局部性多汗症常初发于儿童或青少年,往往有家族史,有成年后自然减轻的倾向。2020-04-27
中医治疗主要是通过中药调理针灸等方法治疗,导致多汗症的病因多见于气虚湿热上火肝火等原因都是有关系的,需要根据每个人病情的不同舌苔,脉象的不同辨证后再选择的中药对症调理。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分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内伤七情和素体阳虚。七情所伤,五志化火,致阳热亢盛,蒸腾阴液则多汗。素体阳气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虚阳弱,腠理不密,卫外失固,气虚无以敛汗,阳虚阴无所生,汗随气泄而多汗。外因多为饮食不节。如过食辛辣,脾胃失调,湿热蕴结.湿阻气机,升降失常,致汗液外泄。
临床上将本病分为湿热熏蒸,阳虚腠疏,气滞血瘀三个证型。湿热熏蒸:身热多汗,以额头、腋窝、外阴多汗为甚,汗出黏稠或伴有臭味,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溲赤便干。阳虚腠疏:恶风多汗,劳累后加重,伴肢冷乏力,小便清长,大便溏软。气滞血瘀:年高体弱,偏身多汗,时轻时重,体倦乏力,气短懒言。2022-01-11
控制人体汗腺的是交感神经,多汗症是由于交感神经异常亢奋导致的局部或是全身异常出汗。2020-01-19
mcxzy 阅读 20 次 更新于 2025-04-17 10:40:0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认为多汗症多由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邪正相争、湿热薰蒸等因素引起。治疗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辨证施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清之,寒则温之。肺卫不固证,表现为汗出恶风,稍劳即多,易感冒,精神疲乏,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宜益气固表,主方为玉屏风散,...

  • 多汗症的病理,中医认为大都是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薰蒸所致。治疗当分虚实,辨其寒热。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的原则施治。多汗症中医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1、肺卫不固证 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

  • 多汗症的病理,中医认为大多都是肺胃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熏蒸。治疗当分虚实,辨其寒热。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着清之,寒者温之的原则施治。多汗的中医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肺卫不固症 症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治...

  • 中医把出汗作为重要的辨证依据,白天多汗叫自汗,由于阳虚气虚不能敛汗所致。晚上睡觉多汗叫盗汗,多是阴虚所致。热病辨证,伤寒恶寒发热,无汗为表实,有汗为表虚。阳明经热有大汗出等。多汗症可分为全身性与局部性多汗症,前者可根据中医辨证治疗,后者多汗见于手足、前额、腋部、外阴等处,多属肺胃热...

  • 2.尿汗症:表现为汗液带有尿臊气,干涸后析出结晶如霜。常见于严重的尿毒症、糖尿病及痛风患者。此多属湿浊内盛,外蒸体肤,除治疗原有疾病外,根据舌脉及兼证,可选氤氲汤化裁,以芳香化浊,淡渗利湿。 3.足臭:表现为足部多汗,皮肤浸渍变白,伴有恶臭,触鼻难闻。可见于足部臭汗症、足癣、掌跖多汗症。此多因湿热内...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