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各种上火的小儿推拿手法带穴位动图有哪些?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一、推法
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沿同一方向运动称为“推法”。推法主要包括“直推、旋推、分推”三种。“直推”是在表皮进行操作,不要推挤皮下组织。“直推法”常用于“线状”穴位。“旋推”也是只作用于表皮,不得带动皮下组织。“旋推法”主要用于手部“面状”穴位。“分推”可横如直线,也可弯曲如弧线。

二、拿法
“拿法”是用拇指和食、中两指相对用力(或用拇指和其余4指相对用力),提拿一定部位和穴位,做一紧、一松的拿捏。拿法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不要断断续续;用力要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拿法”刺激较强,常配合其他手法应用于颈项、肩部、四肢上的穴位和肌肉较丰满的部位。

三、按法
“按法”是用手指或手掌按压小儿的一定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向下按压。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分别为:“拇指按法”、“中指按法”和“掌按法”。“按法”是一种刺激较强的手法,常与“揉法”结合应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按揉”就是先按后揉,或者边按边揉。

四、摩法
“摩法”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指腹或手掌掌面放在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带动前臂,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做环形抚摩。频率是每分钟摩动120次。

五、捏法(捏脊)
捏法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轻轻捏拿肌肤,作用于背部正中,又叫“捏脊”。从“长强穴”到“大椎穴”成一直线;操作时应由下向上捏拿。捏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拇指在前,食指在后;另一种是拇指在后,食、中两指在前。在捏脊时每捏3~5遍后,在第4或第6遍时,每捏3次,将肌肤捏住向上提拉一次,称“捏三提一”,也可以“捏五提一”。

六、揉法
“揉法”是用手指的罗纹面、大鱼际或手掌,作用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环形揉动。一般以每分钟揉120-160次为宜。“揉法”分为“指揉法”、“掌揉法”和“鱼际揉法”。用手指的罗纹面作用于穴位做环形揉动叫“指揉法”;用手掌的大鱼际作用于治疗部位做环形揉动叫“鱼际揉法”;用手掌(掌跟)作用于治疗部位做环形揉动叫“掌揉法”。

七、掐法
“掐法”是用指甲着力重按穴位。运用掐法时要用指甲垂直用力按压重刺,不得抠动而掐破皮肤。“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常用于点刺穴位,是“以指代针”之法。掐后常用拇指揉法,以减缓局部不适。

八、擦法
“擦法”是用手掌、鱼际或食、中指二指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的部位,做往返的直线擦动。包括“指擦法”、“鱼际擦法”和“掌擦法”。擦时不论是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都应直线往返,不可歪斜;往返距离要长。着力部位要紧贴皮肤,但不要硬用压力,以免擦破皮肤。用力要稳,动作要均匀连续、呼吸自然,不可屏气。

九、搓法
“搓法”是用双手的掌面夹住或贴于一定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搓转或搓摩,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的移动。可以用双掌小鱼际(手掌内侧,即近小指的一侧肌肉隆起的部分)夹住某部位作搓揉;也可以用单掌贴于某部位作单向搓摩。“搓法”用于上肢时,要使上肢随手法略微转动;“搓法”用于腰背、胁肋时,主要是搓摩动作。搓法常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

法基本要求
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轻快柔和、平稳着实。轻是指手法操作时所用的力度轻,快是指手法操作时所用的频率快,柔和是指操作手法要均匀柔和,平稳是指在操作时手法所用的力度和频率要始终如一,着实是指手法操作时要紧贴穴位的表面,有轻而不浮之意。

[1]小儿推拿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特定穴位,施以补泻的手法操作,通过穴位——经络——脏腑,产生调和营卫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节脏腑功能,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加速消化液分泌,促进炎症消散,利于组织恢复,能健脑益智,使机体阴阳平衡,促进机体自然抗病能力,达到自愈目的。2017-11-10
小儿推拿方法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根据小儿生理小儿推拿(肌肤柔软、肠胃柔弱、筋骨不强、血脉不充。免疫力低下、生长发育旺盛,在外易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在内又易被乳食不节所伤,发病容易、传播迅速),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和部位施以不同手法,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增强肌体抗病能力。即中医理论中“正气足则外邪不可干”的防病治病的外治方法。而药物治疗则或多或少要干扰人体免疫机制,(例如用一次抗生素孩子8天不长)因而从长远来看,选用小儿推拿疗法更有利儿童健康成长。2017-11-10
mcxzy 阅读 17 次 更新于 2025-04-19 09:42:2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拿法”是用拇指和食、中两指相对用力(或用拇指和其余4指相对用力),提拿一定部位和穴位,做一紧、一松的拿捏。拿法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不要断断续续;用力要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拿法”刺激较强,常配合其他手法应用于颈项、肩部、四肢上的穴位和肌肉较丰满的部位。三、按法 “按法”...

  • 位置:腹部 手法:术者用掌或四指摩腹部,称摩腹,摩300~500 次。逆时针摩为补,顺时针摩为泻,往返摩之为平补平泻。主治: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积,消化不良,便秘,厌食,伤乳食泻。(四)、孩子大便干、便秘,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1、清大肠 位置:在食指桡侧缘,由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 临床运用: 风池是祛风散寒发汗解表的要穴,可适用于各种感冒症状,力度可以根据症状来定,如果症状比较重,汗比较难出的,力度可以大一些;如果症状比较轻,汗比较容易出,做了前面几个手法后小孩已经想冒汗了,做这个穴位的力度就可以轻一些。揉按的力度自己可以根据病情轻重需要灵活掌握。另外因为这个穴...

  • 清肝经的正确手法是以拇指指端沿整个食指掌面自指根推向指尖位置,重复100到300次。具有平肝息风,镇静、清热泻火,除烦的功效。可缓解宝宝口苦咽干,口舌生疮,五心烦热,如目赤(眼睛发红),眼屎多,烦躁不安,腹胀等症状。清肺经又称为推肺经,肺经穴位于无名指末节螺纹面,用拇指从无名指的指根...

  • 一、推拿退烧方法 1、缓解鼻塞——捂囟门 宝宝发热时,父母可以洗净双手,将双手搓热,用手掌捂在宝宝的囟门上方,或用温水捂热的小毛巾(温度不可过高)捂宝宝囟门。大约捂20分钟,宝宝的小鼻尖就会出汗,样一天做3次,宝宝会明显好转。这个方法不仅能退热,同时能缓解宝宝鼻塞的症状。2、散寒解表——...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