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伤寒论》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原文: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藏府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变化的过程。参考97条。
即使外不解,不是主要矛盾。参考99条。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2020-02-12
mcxzy 阅读 17 次 更新于 2025-04-04 11:38:4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正常人,寸脉略浮,关脉较居中,尺部是沉而和缓有力。尺脉平时是不浮的,浮了就是病 尺脉浮为伤肾,肾气在尺脉表现,尺脉浮就是肾气不能蛰藏,就是肾气外泄。三部都浮,浮取即感浮象,加重指力而不减,就是中取有力,应该就是太阳病了 记得一定要有恶寒 ...

  • 太阳病是根据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所得,是六经病之一。在中医理论中,太阳病涉及人体感受外界风邪后的反应和病理变化。具体解释如下:1. 基本定义:太阳病是由于人体感受到外界风邪的侵袭,导致体表经络和肌肤之间的阳气被阻隔,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症表现。这种风邪侵入人体,往往会引发头痛、发热等症状。

  • 太阳,包括手太阳小肠与足太阳膀胱。《伤寒论》的太阳病,主要论述的是足太阳膀胱所主的肤表病变。太阳主外的功能,具体又表现在卫气(阳)和营血(阴)的协调上,而且取决于卫阳的盛衰。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上到未上。此条指出,太阳病要解时,一般会在巳到未的时辰。巳到未正是阳气最为旺盛时,因此会在此时病解。

  • 伤寒论太阳病原文及其解释如下:原文节选: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词解:1、恶风:当风则恶,无风稍缓,即恶寒之轻者。2、脉缓:与紧脉相对举,言脉象松弛、宽缓,而非如平人脉来自至、从容和缓之缓脉。3、中风:伤于风的意思,与猝然昏倒、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解释...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