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说到“邪在少阳”中少阳是指的哪里?

少阳病   伤寒六经病之一。外感病邪在半表半里所致的证候。以口苦,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多呕,默默不欲食为特征。少阳病或来自太阳;或起病即为少阳病的,乃因气血衰弱,邪气内入,与正气相搏于少阳经所致。有在经、在腑之分。少阳经证为邪气侵入少阳经所表现的证候。多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肋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脉弦。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少阳腑证为邪气侵犯胆腑所表现的证候。多见呕吐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治宜和解少阳,通腑泻热,方用大柴胡汤。
  一、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概括: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阳病。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2013-04-12
少阳病也就是病在少阳经有联系的病。具体可找六经辨证中的少阳那看下。同时学下经络的少阳经。而“小柴胡汤”专治少阳证。2013-04-12
少阳证又称“少阳病”,六经分证之一。半表半里,与表、里一样,都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病位概念,是分析归纳诊治疾病的一个基本方法。治疗半表半里证以和解表里为要,主要以仲景经方小柴胡汤为主,其他多为其变化。
少阳证是既不是表证,也不是里证,而是半表半里之间。2013-04-12
手少阳三焦 足少阳胆 三焦和胆2013-04-12
mcxzy 阅读 21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9:52:3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少阳病或来自太阳;或起病即为少阳病的,乃因气血衰弱,邪气内入,与正气相搏于少阳经所致。有在经、在腑之分。少阳经证为邪气侵入少阳经所表现的证候。多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肋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脉弦。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少阳腑证为邪气侵犯胆腑...

  • 在中医理论中,少阳位于太阳和阳明之间,被称为半表半里。少阳病指的是外感疾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已离开太阳表层,但尚未深入阳明内部,处于表里之间。少阳病可以由太阳表邪化热入里转变而来,也可以由少阳本身的经脉直接受到邪气侵袭而发病。其症状主要包括口干、咽干、目眩、寒热交替、胸胁疼痛、情绪低落、...

  • 中医所说的“少阳病”,是指伤寒六经辨证中的一种病证。少阳位于太阳和阳明之间,是半表半里的病位。其症状特征包括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等。少阳病可由太阳病传入,或由病邪内侵结于胆腑所致。治疗少阳病的原则是和解少阳,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小...

  • 中医理论中,少阳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涵盖了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两个脏腑,与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形成相表里关系。少阳位于太阳和阳明之间,因此也被称为半表半里。在疾病的演变过程中,少阳病常常是外感病由表及里的过渡阶段,即病邪已经从太阳表层侵入,但尚未深入阳明里层,处于表里之间的状态。...

  • 少阳证,又称“少阳病”,是《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一个病症名称,是指病邪处在半表半里之间所出现的症状。由风寒或风热感冒引起。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以及口苦、咽干等。一般推荐用中药的小柴胡汤治疗。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