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形成分那些类型?如何辨证论治?

(1)应急措施:参见“吐血”。
(2)分证论治
①肠道湿热
主证: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方药:地榆散加减。药用:生地榆10g,茜草10g,栀子10g,黄芩10g,黄连10g,茯苓10g,槐花10g,侧柏叶10g。
②气虚不摄
主证:便血色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淡,脉细。
治法: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见鼻衄)。
③脾胃虚寒
主证:便血色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温喜按,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少气,懒言,便溏;舌淡,脉细。
治法:健脾温中,益气止血。
方药:黄土汤加减。药用:灶心黄土30g,白术10g,附子10g,地黄lOg,黄芩10g,阿胶10g,甘草10g。
(3)单验方
①侧柏叶、白及各10g,共研细末,每次3~6g,2/d冲服。
②乌贼骨、白及、甘草各等量,共研细末,每次3g,3/d。
③猪肠芫荽羹:鲜猪大肠30g,芫荽60g,洗净煮熟,空腹1次食之。用于胃热或湿热未清之便血。
④猪肠汤:猪大肠90g,加黄连、木香末各30g。将猪大肠洗净,黄连、木香末填入肠内,扎紧两头,用米醋煮烂,分3次空服之。用于胃热、湿热之便血。
⑤猪肠槐米汤:猪大肠120g,槐米15g,同入瓦锅内,加水适量,煮3~4h,去渣顿服,1/d,连服数天。
(4)针灸疗法:便血属实热者可配合针刺曲池、大椎、三阴交穴,用泻法;属虚寒者可取足三里、太白、脾俞、肾俞等穴,针用补法或温针,或艾灸百会、气海、关元、命门等穴。
2019-03-16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6:00:5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应急措施:参见“吐血”。(2)分证论治 ①肠道湿热 主证: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法:清热化湿,凉血止血。方药:地榆散加减。药用:生地榆10g,茜草10g,栀子10g,黄芩10g,黄连10g,茯苓10g,槐花10g,侧柏叶10g。②气虚不摄 主证:便血色黯...

  • 本文详细阐述了血证七种类型的辨证论治,包括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和紫斑。鼻衄多由火热引起,内科常见疾病如发热性疾病可引起。鼻出血治疗需清泄肺热或清胃泻火,针对不同症状调整方剂。齿龈出血与胃肠及肾相关,治疗分胃火炽盛和阴虚火旺两型。咳血由肺部出血,需根据燥热伤肺、肝火犯肺和...

  • 2. 辨证分型: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中医将痔疮分为湿热下注型、气血瘀滞型和脾虚气陷型。湿热下注型表现为肛周疼痛、瘙痒、便血等;气血瘀滞型则可能出现肛周坠胀、痔核肿大等症状;脾虚气陷型主要表现为肛门松弛、痔核脱出等。3. 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痔疮,中医治疗采用不同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

  • 内痔初期症状主要为无痛性便血,便血可能呈间断性,色鲜红,或附于大便表面,或手纸染血。长期便血可导致贫血。随着病情发展,排便时可能有痔核脱出,严重者需用手还纳。外痔一般无症状,但出现血栓或水肿时会引发疼痛。混合痔则兼具内痔、外痔的特点。中医治疗痔疮注重辨证施治。血热肠燥型患者表现为口渴...

  • 【辨证要点】刺痛、肿块、出血、皮肤黏膜等组织紫暗及脉涩。形成瘀血的原因:一是外伤、跌仆及其他原因造成的体内出血,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蓄积而为瘀血;二是气滞而血行不畅,或是气虚而推运血行无力,以致血脉瘀滞,形成瘀血;三是血寒而使血脉凝滞,或是血热而使血行壅聚或血液受煎熬,以及...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