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不和则卧不安”,浅谈脾胃功能与人体睡眠的关系

许多人刚吃完饭,困意马上袭来,这是为什么呢?人的气血平时运行与全身,而饮食过后,气血开始向脾胃运动,去消化这一部分刚进入体内的食物,而人体的其他部分就出现了相对的气血不足,于是就出现了还未放下碗筷,就哈欠连天,其实这也是脾胃虚弱的表现。

《黄帝内经》中记载“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什么意思呢?饮食进入人体的第一道关口就是胃,胃要将食物饮水向下输送,这是因为胃的气向下行的原因,胃的功能失常,气不往下走,反而向上冲逆,就会导致睡眠失常。

有些人晚上吃了一顿大餐,夜里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反侧,就是睡不着,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胃没有消化这些 美食 ,影响了胃气的升与降,胃气不能顺利通降,自然要上逆,也就要导致失眠。

脾胃是人体的仓库,食物与水进入人体,先贮存在脾胃中。在脾胃的作用下,化生气血,补充人体的消耗。血不足,既不能养神,又不能使神藏于血中,即使睡着了也是胡思乱想,梦多纷纭。气血不足,人体阴阳失调,也是睡不着的原因,阳气入于阴,人就会睡着,而阳气从阴而出,人就会清醒,阳一直飘在体外,不能入阴,自然不能入睡。

而痰浊阻在了胃脘,也会影响胃气机的运动,使气不能下,而上逆,导致失眠。《黄帝内经》中有半夏秫米汤一方,专治失眠。半夏是一味燥湿化痰的良药,半夏与我们吃的芋头都是天南星科的植物,芋头切开之后有粘液流出,这些粘液刺激喉咙,但是煮熟之后,就可以放心食用,半夏与此类似,只要把它煮透毒性也会减小甚至消失。

半夏可以化痰,打通胃气下降的通路,因为半夏的药性是下降的,所以可以用了止呕,而且效果非常好。仲景先师的大半夏汤、小半夏汤等方剂,就是以半夏为主,治疗呕吐的良方。随着胃气的下降,阳气可以渐渐入阴,人就会睡着。

秫米历来说法众多,我认为秫米是高粱米的可能性更大。现在许多地方称高粱为蜀黍,古代同音就通用,所以出现了很多通假字,就是因为音调相同。但不论是秫米是什么,这个食材的加入就是补充人体的虚损不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是补充人体的重要部分,水果帮助五谷,肉食有益人体,但不能为主,蔬菜作为补充,这是 健康 的饮食结构。

半夏配合秫米,一个药物化痰,一个药物扶正,扶正与化痰结合,打通脾胃下降通路,又补充了脾胃的虚弱,使阴阳可以交通,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黄帝内经》称之为“其卧立至”,可见其疗效之佳。

因此,睡眠与脾胃的关系密切,脾胃是人体气血的化生源头,守护中焦对于治疗失眠十分重要。但临症却又不能只看到脾胃,临床是丰富的,需要精确辨证。

为了有一个良好的睡眠,晚餐可要少吃!2022-08-17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4-11-15 06:27:5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胃不和则卧不安的意思是如果肠胃不适就无法安睡。胃不和,是指胃病和胃肠不适;卧不安就是睡眠障碍,表现有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惊醒、醒后不易入睡、夜卧多梦、早醒、醒后感到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等。 睡觉时,人体器官大多处于一种较为低效的状态。晚饭过饱或摄入过多高脂肪...

  • “胃不和则卧不安”自出《素问。逆调论》。因暴饮暴食,宿食停滞,脾胃受损,酿生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胃气失和,而不的安寐。症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舌黄腻,脉滑数。治当清化痰热,和中安神,用黄连温胆汤加味。

  •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饮食不规律,男性相对于女性,平时的酒肉应酬更多,饮食不规律现象也更突出。《素问逆调论》称胃不和则卧不安。晚饭吃得过饱,耗气就多,扰动阳气,脾胃运化受阻,食物积存在胃内,郁久化热,容易产生胃热,阳盛则热,就睡不好觉。如果晚餐过于丰盛,或者暴饮....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