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疟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足太阳疟的方药治疗 4 关于三阳经疟 5 关于疟疾 6 疟疾分类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足太阳疟的穴位 2 治疗足太阳疟的方剂 3 治疗足太阳疟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足太阳疟 1 拼音 zú tài yáng nuè
2 概述 足太阳疟为病证名,指疟发于足太阳者[1]。《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3 足太阳疟的方药治疗 足太阳疟治用羌活黄芩汤、柴胡汤、麻黄黄芩汤等[1]。
4 关于三阳经疟 三阳经疟为病证名,即指疟疾之发于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经者[2]。见《症因脉治》卷四: “疟疾者,先寒后热,发作有定期,大约巳午未三时者多。若一日一作,太阳、少阳也;间日而作,阳明,少阳也;伸欠、恶寒头痛,太阳也;发热口渴,阳明也;有寒有热,呕而口苦,少阳也。日中三阳得令,其病即发;日夕三阳时令退而病解。”《类证治裁·阴疟》认为:“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三阳疟多发在夏至后,处暑前。”
5 关于疟疾 疟疾(malaria[3][4])为病名[5][6]。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内经》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6]。俗称打摆子[5]。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7]。多发于夏秋季节[7]。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8]。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6][9]。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8]。
详见疟疾条。
6 疟疾分类 因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大致分类如下[6][9]。
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6][9]。
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6][9]。
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6][9]。
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6][9]。
72022-10-16
mcxzy 阅读 31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2:56:5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2 概述 足太阳疟为病证名,指疟发于足太阳者[1]。《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3 足太阳疟的方药治疗 足太阳疟治用羌活黄芩汤、柴胡汤、麻黄黄芩汤等[1]。4 关于三阳经疟 三阳经...

  • 足太阳膀胱经脉起于目内眦,过头、项、背部,根据“上病下取”之理,昆仑穴可治疗头面五官病[10]。 足太阳膀胱经经脉过腰部及下肢,止于足小趾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昆仑穴可治疗经脉病[10]。 昆仑穴为膀胱经之经穴,属足太阳经,位于外踝后,太溪为肾经之原穴,属足少阴经,位于内踝后,二穴阴阳相合...

  • 火热炽盛。《素问·疟论》:“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素问·刺疟篇》:“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详见百科词条:熇熇 [ 最后修订于2009/1/6 15:47:30 共6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 足太阳膀胱经病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志病、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等。如:小腹偏肿而痛,癃闭或遗尿,癫狂,寒热,头痛,目痛,鼻塞,鼻血,项强,腰脊疼痛,髋部不能屈,腘部掣强,小腿肚及脚痛,痔,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小便不通,遗尿,疟疾,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项,背,股,臀部和...

  • 委中别名委中央(《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郄中(《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血郄(《古今医统大全》),腘中(《黄帝内经灵枢·热病》),腿凹(《医宗金鉴》),中郄(《中国针灸学》)。属足太阳膀胱经[2]。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膀胱的下合穴,五行属土[3][2]。四总穴之一[2]。委即弯曲,中即...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