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消渴证辨证有哪些?

消渴病多数可依上述上、中、下三消划分的方法进行辨证论治。然而,疾病的发展变化,有常有变,处于上述证候之外者,可称之为变证。这些变证在某些情况下,会成为主要证候,成为论治的主要矛盾。尤其在中后期,变证峰起,五脏皆受累,更应重视变证的辨治。消渴变证常见者如下。
(1)气阴两虚
症状表现为口干口渴,饮不甚多,尿亦不甚多,多食易饥不明显,伴有自汗(注:自汗是指不因劳动,天气过热,而汗出,动则益甚,称为自汗,多由阳气虚衰,表卫不固而致。),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腹胀便溏(注:是指消化不好或脾胃虚弱所致的大便稀烂不成型,伴有腹部胀气。);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潮热是指有规律地定时发热或定时热势更高。这种发热,犹如潮水有信,定时而至,故名潮热。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是阴虚所致。),头晕,耳鸣,失眠心悸。舌淡或淡胖(注: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不足象。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脉弱或细弱(注:脉来细软而沉,柔弱而滑的脉象。)。
(2)脾胃气虚
症状表现为口渴多饮,饮食不香,食纳转少,食少腹胀,大便溏薄(注:大便不成形呈糊状,医学上称之为便溏。),四肢无力,神疲气短。舌淡胖大,或有齿痕(注:舌体胖大而齿痕,舌中间有纵裂。)、脉细弱。
(3)肝气郁滞
症状表现为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尿多味甘;口苦咽干,两胁(注:胁位于侧胸部,指腋部以下至十二骨部分的统称。)胀满疼痛,腹满胸闷,嗳气,心烦,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注:指摸上去像琴弦一样,绷得很直。)或弦细(注:指脉来去如线。)。
(4)瘀血内停
症状表现为口燥咽干,饮水量多,或消谷善饥,小便量多;或伴头痛、胸痛、胁痛;或面色紫暗,四肢青紫,四肢疼痛,肢体麻木。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注:涩脉指行脉蹇涩不畅,指下感觉如轻刀刮竹。)。
(5)湿热中阻(注: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外感病。古代又称为“湿证”、“湿病”、“伤湿”。)
症状表现为口渴多饮,但量不甚多,多食不明显,脘痞腹胀,胸闷恶心,四肢沉重,或见皮肤瘙痒,小便黄,大便秘结或溏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019-12-27
mcxzy 阅读 25 次 更新于 2025-04-15 18:48:1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消渴的辨证要点:①辨病位,有上、中、下三消之分;②辨标本,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互为因果;③辨本症及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为本症,易发痈疽、眼疾、心脑病证等各种并发症。

  • ),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腹胀便溏(注:是指消化不好或脾胃虚弱所致的大便稀烂不成型,伴有腹部胀气。);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潮热是指有规律地定时发热或定时热势更高。这种发热,犹如潮水有信,定时而至,故名潮热。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

  • 消渴病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很多,可按“三消”辩证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型。上消以烦渴引饮,中消以消谷易饥,下消以小便如膏为主症。全身表现消瘦,即所谓三多一少(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身体消瘦)。其他可伴有皮肤瘙痒,女性阴部瘙痒,视物不清,四肢酸痛或麻木等症。另外,可按阴阳辩证分为...

  • 消渴虽有上、中、下消之分,肺燥、胃热、肾虚之别。实际上三消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的不同。或有明显的多饮,而其它二者不甚显著,或以多食为主,而其它二者为次,或以多尿为重,而其它二者较轻,故上中下三消之治疗,当辨证以论治。经云:心传热于肺,传为鬲消,治疗上消者...

  • 消渴症是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小便量多或小便浑浊有甜味为特征的病症。中医经典古籍中对消渴症早有记载,其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有许多相似之处。以下是关于消渴症的 1. 定义与症状:消渴症的主要症状包括口渴、饮水增多、小便频繁,伴随乏力、消瘦等。在中医理论中,消渴症常与体内的阴阳失调、燥热...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