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读懂《伤寒杂病论》的标准是什么呢?

没有标准,因为此书不是原版,很难看到他的全貌。但《伤寒杂病论》是现存临床辨证论治体系较完美的医著。药是常用药,方是经典高效方,处处有鉴别,处处是活法。汗有麻桂,下有承气,和有柴胡,消有抵挡,吐有瓜蒂,清有白虎,温有四逆,补有甘草。外可以治疗外感病,内可以调治脏腑,小青龙即可治疗外感内饮,又可以治疗内伤痰饮;柴胡桂枝干姜治疗外感并肠胃,又可以调治肝胆胃肠内伤。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读懂《伤寒杂病论》的标志是什么?这个问题让我心头一惊,我先问自己读懂了吗?没有,但是,什么时候读懂呢,有标准吗?

去问终身都在读这本书的经方大家,他们的回答会让人满意吗?可能是,他们也许会谦虚地说自己没读透,许多不解的疑点,一直都存在,这就是神奇的《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的方并不算太多,记忆力好的人,真的是可以硬背下来的,能背下来,就是读懂了吗?绝对不是,即使你有机会临床运用上面的方剂,甚至于达到了灵活运用,你也不能说自己懂了,为何这么说呢?

只有身在这个过程里,你才会自己明白,你只有虚心,再虚心,永远的虚心。

每一次看,都感觉是第一次看,都有似曾相识之感,熟悉了,似乎又陌生,这是我看这本书的迷茫,就象梦中情人般不可理喻。

是的,方剂真的不算太多,但也有几百个呀,你只局限于每个方就太狭隘了,你要把这些方看成零件,它们可以配合成千变万化的东西,那简直成了远不到边的迷宫,够一个人一辈子都走不到边,十个数可以促成数学家,几百个方可以促成中医学家,中医学家之难,远几十倍在数学家之上,你信不信,你信不信呢?

伤寒方治万病,你信吗?历代医家在那里不懈地努力,或是追随张仲景,或也填补了其中的一些不足,都可以是一代一代的名家,值得歌颂!

在当下,中医一直被打压,有几个在读这本书?太阳篇知道的人很多,厥阴篇几乎无人问津,杂病能治的人也多,但是,三阴篇的病很少人触及,三阳篇很多只是半桶水,你找啊,你难找到一个好中医,这就是现实。

所以,能读这本书就是超级棒了,要决定读懂它的标志,那要整个 社会 的努力,不要打压,全民合力,这样假以时日,也许可证有个标志,而任何个人读懂,有同大海里的一根针,谈不上标准的。

最后,向读《伤寒杂病论》的朋友致敬,只有你们的努力,才会有人读懂,甚至于知道读懂《伤寒杂病论》的标志。

读懂《伤寒论》最基本标准就是尊重原著,摸索原著作者思想轨迹,对《伤寒论》“不懂不要装懂”,不要“理论不够,八纲来凑”,还不知耻辱地宣扬这种“大师泰斗”,真正读懂《伤寒论》原文者,才会知道水下冰山的巨大,临床疗效远超这类“大师泰斗多少倍”。所以,读《伤寒论》最基本底线要求,就是要‘’实事求是‘’,逐条解读“原文依据”。系统要完整,原文中涉及那么多的“某病伤寒某某日”的说法来历要读懂。不要王顾左右而言他,回避这些要点核心条文而去追逐什么“经方用量”。

随便拎个病人来,用伤寒杂病论书中的方子下药,药到病轻或病除。比能把伤寒论倒背如流,解释的天花乱坠牛逼多了。我就觉得这本手册似的典藉就是象字典一样的书。见症状翻到那篇,按书上所指,全对得上就照方抓药。吃了看状态,一步一步来。如果不对症,有疑问,琢磨着来。谨慎用药下结论,哪怕看不了让病患另寻高明。也切不可盲目治疗,误人性命。最基本的原则,是症用是药,不可越过它噫想天开。

张师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医家分为《伤寒论》和《 金匮要略》两本典籍。

如果想读懂这一类的书籍,建议先从《伤寒论》看起,其从最初的六经辨证开始讲起,从最浅显的表症开始讲起,可以由浅入深的了解这些方面的内容,逐渐深入,慢慢的熟悉并掌握中医的六经辨证的要领。

这可能就是读懂《伤寒论》的标准了。

中医学生读《伤寒论》能更方便的让自己理解中医诊病治病的要领,这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建议中医学生能认真的熟读并理解。

而爱好中医的人士从《伤寒论》循序渐进的学习,也能掌握一些自身调理身体的知识,这是十分难得的,也都是立竿见影的方法,其中的药物疗法简单实用。

读懂有何用,要倒背如流,要去治病才是学到了。几千年随个研究透,仲景方就是不同,就有启死回生之功。老夫一生用仲景方,没有治不好的病。随找到我,治好都记得我。

中医大学院校的老师能读懂吗?能教学生读懂吗?能会临床应用吗?答:读不懂。所以,现在的中医大教出的中医都是废物。在犯罪啊!!!

《伤寒杂病论》出现於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之后,读懂《伤寒论》《金匮要略》则知《伤寒杂病论》,其实是《伤寒论》《金匮要略》合订本

一、读懂张仲景原意是基础

①药、方-证之理解。

②能够灵活自如运用经方。

③每个条文符合整个(六经)体系。

④每个条文的理解经得起临证实践检验。

二、对《伤寒杂病论》之发挥

①每个条文给予的启示。

②(六经)体系给予的启示。

③《伤寒杂病论》对后世中医家之影响。

④《伤寒杂病论》对现代医学之启示。

读伤寒论,主要看辨证方法,与用药的方法,合方的应用。医者仁心,每看到现在中医开大处方,都会觉得人心不古,一大串药下去,不单影响药效,更令患者浪费更多的钱财。2022-06-08
mcxzy 阅读 19 次 更新于 2025-04-02 09:51:5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读懂《伤寒论》最基本标准就是尊重原著,摸索原著作者思想轨迹,对《伤寒论》“不懂不要装懂”,不要“理论不够,八纲来凑”,还不知耻辱地宣扬这种“大师泰斗”,真正读懂《伤寒论》原文者,才会知道水下冰山的巨大,临床疗效远超这类“大师泰斗多少倍”。所以,读《伤寒论》最基本底线要求,就是要...

  • 这个人身体太阴寒了,所以元气都被逼得外脱了,所以脸红红。那么在少阴病里面出现戴阳就是这个人元气要脱、要死了。郁冒,汗出而解”哦,这个人会觉得眼前发黑(冥眩反应),整个头好像闷住了一样,然后出一身大汗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病人比较手脚发冷一些,因为他一...

  • 怪当今居世之土,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推名利是务,崇怖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振栗;降志屈节,钦望巫...

  •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是中医宝典,其中《金匮要略》尤其强调“治未病”的理念。这一理念认为五脏相通,疾病会按照特定规律传变,因此应在疾病发生前采取措施预防。《金匮要略》中提出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便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同时,该书还强调养生防病,认为若能保持...

  • 这证明《热病杂病论》是没有突破性的最高水平的医书。发热病论》是张仲景中药在我国最纯正精细的临床指导体系的本草。它仍然是指导传统中医从业人员的最佳医学案例理论。只要认真读懂这个体系,不断探索,就会有很高的使用效率。它应该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标准。相当于今天的佳能水平。大图案高贵大气,...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