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三阴病》笔记25|厥阴证的几个死证

三五九、“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燥,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六七候以后,从太阳、少阳、太阴、少阴,进入厥阴,这时候“ 脉微,手足厥冷 ”,摸到脉很微细,手脚冰冷,烦燥,“ 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看到病人手脚冰冷,照理说里面阴寒很盛,肠胃功能都不好,身体很虚弱了,结果病人“烦燥”,这烦躁就是人处于心脏正在衰弱的时候,所出现的阳气要脱的现象。

期门、章门、五脏的募穴,都可以灸。

三六〇、“伤寒”,发热,下利,厥逆,燥不得卧者,死。

病人有寒又发热,如果脉浮,无下利,是伤寒表证。今“ 下利,厥逆 ”代表里寒越来越甚,阳出,故“ 燥不得卧 ”。肝癌病人到最后是坐着死的,无法躺下,最多一周便走人了。

这一条辨还告诉我们:在治疗末期癌症时千万不要攻下,不攻大便,攻小便,让阳回头。

三六一、“伤寒”,发热,下利至甚,绝不止者,死。

下利不止理应寒,现在反发热,且手脚越来越冷,摸上去像冰块,说明阳要绝了,都是死证。

三六二、伤寒,六七日下利,又发热,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阳要离开身体时,会“ 汗出不止 ”,吃什么下去都会出汗,代表里面如冰山,有阴无阳,故经方用热药去融化冰山。阴一定不能结实,一旦结实,连药物也进不去时就危险了。

三六三、伤寒,五六日,不结凶,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失血的、贫血的病人,肚子摸上去软软的,脉虚,不可攻下,因为血的来源是食物,里面已经没有东西了,一攻死得更快。

三六四、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病人全身发热手脚冰冷,阴很盛,阳不入阴,便下利。人不运动不出汗是有阳固外,大、小便失禁都是阳脱的现象。

三六五、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脉跳跳停停,手脚冰冷的,都可以用灸。手脚冰冷是胃气不够,灸中腕、关元或肠胃的穴位均可。

厥阴证的寒证,代表肝脏功能弱下去了,和少阴一样,主的是吐、利。如果厥阴证只是脉促、手足厥逆,没有吐、利,可灸。

三六六、“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滑脉代表热,这是真热假寒,热到极限时寒在骨髓,里有热用白虎汤:舌头干裂,脉大,虽怕冷但手很热,小便黄。99%的白虎汤用于此,还有1%用在里寒外热,寒到极限会生热。2022-06-12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06 13:47:1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三五九、“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燥,灸“厥阴”,厥不还者,死。伤寒六七候以后,从太阳、少阳、太阴、少阴,进入厥阴,这时候“ 脉微,手足厥冷 ”,摸到脉很微细,手脚冰冷,烦燥,“ 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看到病人手脚冰冷,照理说里面阴寒很盛,肠胃功能都不好,身体很虚...

  • 三五七:“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经方多用热药治病是对的 ,到了厥阴证的时候, 病到了最深的地方,如果病人冷的时间比发热的时间多,是死;发热的时间比冷的时间多,是生,“其病当愈”,一般来说自己会痊愈。生...

  • 当看到病人有寒热交结的时候,不可发汗,只有伤寒表证才能发汗,这个热是在阴之尽头。厥阴篇不用汗法、下法,而是利尿,小便出,黄就开始退,有必要利大便时,用很轻微的剂量让它出来,而非用大剂量的大黄去攻下。这一条辨是讲: 厥阴证忌发汗 。三五一、“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

  • 厥阴病,中医理论中一个独特且复杂的概念。"厥"在中医术语中,既代表了阴阳交尽,也与肝经的特定路径关联。在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厥阴病实际上聚焦于肝病,而非现代医学理解的肝脏疾病。症状包括气不顺,如气上撞心导致的心中疼热、不欲食,以及类似于痉挛的症状。治疗上强调疏肝理气,体现...

  • 刘渡舟 这条说的是厥的病机。阴阳之气有次序的,有物质基础,出现手足逆冷,阴阳气不顺接就是厥,只要手足逆冷,虽然病性不同,但是病机都是阴阳气不顺接。热厥是阳气内陷不与阴相接;寒厥是阴盛阳衰,阳气不能达于四肢。阴阳道理来概括病理,伤寒论有三个论断:1、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

美好纯真时代分享中医药学教程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