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的补泻手法有哪些?

针刺补泻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理论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千金方》也说:“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可见补泻原则是针刺治疗的重要环节,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
在临床实际中究竟采用补法、泻法还是平补平泻之法,要在辨证立法的原则指导下,因具体情况而定。
(一)基本补泻手法
1.捻转补泻
针刺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行针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行针时间长者为泻法。一般认为,用拇指和食指捻转时,补法须以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泻法须以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
2.提插补泻
针刺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行针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行针时间长者为泻法。
(二)其他补泻手法
1.疾徐补泻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反之,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2.迎随补泻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3.呼吸补泻
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反之,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
4.开阖补泻
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5.平补平泻
平即均的意思。对于虚实不太明显或虚实相兼的病证,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即为平补平泻法。
6.烧山火
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3中1/(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再将针刺入下3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7.透天凉
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31/(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3缓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至上1/3即可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
除以上补泻手法外,还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风迎源等多种补泻手法。
(三)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针刺补泻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以下3个因素:
1.病人的体质及其病理状态
病人的体质不同及其所处的不同的病理状态,针刺后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机体呈现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如果处于邪盛而表现为实证情况时,针刺可能发挥泻实作用。也就是说,针刺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
2.腧穴特性
腧穴的功能不仅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有的腧穴适宜于补虚,而有些腧穴适宜于泻实。如足三里、关元等穴位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补虚;而少商、十宣等穴位具有泻邪作用,多用于泻实。
3.针刺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是进行补虚泻实治疗的主要手段。上述补泻手法是古今针灸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要想取得满意的补泻效果,必须按照上述方法在临床实际中认真加以体会,才能掌握其真谛,以确保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2019-08-05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4-12 02:00:5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一)基本补泻手法 1.捻转补泻 针刺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行针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行针时间长者为泻法。一般认为,用拇指和食指捻转时,补法须以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泻法须以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2.提插补泻 针刺得气后,先浅后深...

  • 一般针灸的补泻手法指的是针刺的补泻手法,针刺的补泻手法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种。简单的补泻手法有六种,分别是提插、捻转、开阖、呼吸、迎随和徐疾补泻。而相对复杂的手法,补指的是烧山火,泄指的是透天凉。复杂的补泻手法操作时间也会长,简单的补泻手法在平时的针刺中就可以体现,根据不同的病情和针...

  • 除了转针式手法,针灸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手法,如提插、捻转等。提插手法是指针刺时,针身上下提插,频率适中,力度适中,这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达到补虚泻实的效果。这种手法适用于多种病症,如虚证、实证、热证等。捻转手法则是指针刺时,针身左右捻动,频率适中,力度适中,这有助于调节经络气血,...

  • 老驴拉磨:如老驴拉磨,用推盘手法针刺头维、期门、章门,热补凉泻,针对头痛、肝气郁滞等症。金钩钓鱼:似游鱼吞饵,提抖手法,阳白、颊车等穴,治疗口眼歪斜,肝郁气滞等。白蛇吐信:两针齐刺曲池穴,提插术,治疗中风、痹证等,虚实皆有对应补泻方法。怪蟒翻身:搬转术针肝俞,凉泻手法,用于肝...

  • 针灸的补泻操作手法很多,有捻转、提插、呼吸、迎随补泻手法,还有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等。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不断的创新,在近代研究中将手法操作进一步量化,形成了针刺手法量学。操作以捻转手法为例,小幅度、高频率,每分钟在120转为补法。反之,大幅度、低频率,每分钟在50-60转左右为泻法,每个...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