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病,因属虚寒、虚热之证,疾病起因多属寒邪直中少阴,以及年老虚弱抗邪乏力之人,病情均较险峻。另一种则为传经之邪,因误治而呈现的身体蜷缩,手足厥冷、昏沉萎靡或下利不止,脉象不清等,亦为危重之象。法以理中汤、四逆汤或附子汤为主方,取温通中阳和回阳救阴之效。
2020-01-03
2020-01-03
三阴病,因属虚寒、虚热之证,疾病起因多属寒邪直中少阴,以及年老虚弱抗邪乏力之人,病情均较险峻。另一种则为传经之邪,因误治而呈现的身体蜷缩,手足厥冷、昏沉萎靡或下利不止,脉象不清等,亦为危重之象。法以理中汤、四逆汤或附子汤为主方,取温通中阳和回阳救阴之效。
所谓三阴病,一般多是三阳病转变而来,特点是不发热,证状表现虚寒现象,如腹满、呕吐、腹泻、口不渴、食不下等称太阴病。如疾病出现脉象微细、四肢厥逆、怕冷、喜热饮,说明气血虚弱,称少阴病。还有一类疾病多因误治,呈现上热下寒,忽厥忽热,饥而不思食,或下利不止,手足厥冷,呈现寒热错杂...
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他的三阴三阳六病理论体系是中医理论宝库中的瑰宝。这一理论体系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阴三阳的强弱顺序在张仲景的理论中有着明确的定位。少阴位于太阴之后,厥阴则位于少阴之前,从而确定了厥阴介于太阴和少阴之间的位置。依此逻辑,三阳的顺序应为阳明、少阳、太阳。
应用张仲景的三阴三阳六病理论时,只要根据病人的症状与体征,先辨阴三部六病、再辨方证,合并病就合并用方,最后再用药证进行加减即可。这是传统中医药学中最原始、最现实、最实用的一种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而且应用张仲景的三阴三阳六病理论体系,也完全可以分类和指导应用汉唐其他经方家以及宋金以后的...
张仲景《六经辨证》口诀:阳经病属表、多热证、实证;阴经病属里、多寒证、虚证。叁阳经病治疗,以祛除邪气为主;叁阴经病治疗,以扶助正气为先。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而言。伤寒病开始时,风寒之邪从皮毛腠理而入,再循经脉深入脏腑,发病过程有特定规律。中医描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