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经方】:精读《黄帝内经》之六

一、脉要精微论:

1.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濇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上月给母亲治疗前,脉短、数、大而且很硬,治疗后,脉变长、缓及柔和,代表胃气恢复,病情转好。

2.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

  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

这里定义所有痈肿筋挛骨痛,都是因为寒气所伤,因此不管是针灸和药物都必须行阳、祛寒,而温病派采用滋阴的方法只会加重病情,由此可见,经方才是中医治病之道

3.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按照季节发的病,用治其所胜的脏,可以痊愈,例如每年春天花粉过敏,治疗肺脏就可以痊愈;每年冬天发关节炎,治疗脾脏就可以痊愈。2022-06-25
mcxzy 阅读 17 次 更新于 2025-04-09 05:41:2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理论源自黄帝内经之热论,原文: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②于寒...

  • 中医古籍,尤其是《内经》,在传承过程中亦经历过秦汉之际的文字变革,在理论上亦与汉代经师一样同讲阴阳五行。董仲舒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规律。中医学也非常强调「天人合一」思想,其具体表现为《黄帝内经》中的「天人相应」学说。 「君臣佐使」学说也是封建等级制度在中医学中最明显的体...

  • 倪海厦是非常注重学习顺序的,如果单看中医的内容的话,他的观点的先学学针灸大成,然后是黄帝内经,再学神农本草经,再学伤寒论,最后学金匮要略,这里针灸是针灸,中药是中药,两者要分开来论,针灸需要先学。倪师的功德在于撰写了《天纪》系列、《人纪》系列、以及他的弟子整理了他大量的医案、跟诊...

  • 除了方剂以外,小孩子还可以背的就是《药性赋》,以及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十五岁以前小孩子学这些就可以了,像《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温病学》等中医四部经典,必须等孩子15岁以后再学,这些经典上东西不是死记硬背能记住的,靠死记硬背就是当时记住了也要忘,必须在学习理解的...

  • 人纪:《针灸篇》《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倪海厦:美裔华人,1954年生于中国台湾,美国汉唐中医学院院长、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导、教授。倪海厦研究中医30余年,传统中医经方家。被当今世人尊誉为——集“山、易、医、命、卜、相”于一身的旷世奇人。他有许多优秀的中医著作...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