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经方】:精读黄帝内经之举痛论

原文:

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挟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气应手矣。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上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综合理解:

痛症九成以上来自于寒。

1.如果寒气停留在经脉的外面,引起血脉寒,一旦脉寒,会牵引外部孙络,发生突然疼痛的现象,热气熏烤一下就好了。如果寒气太重,必会久痛不止。

2.如果寒气居于经脉之中,会与热气相争,造成脉气充满状,经脉过满就会感觉疼痛不可触按。此因寒气停留在经脉中,造成热气上升,使经脉过于胀大,致气血混乱,发生痛不可按的现象

3.如果寒气居于肠胃之间,三焦原膜之下,于是血脉无法畅通而聚此,造成细小络脉牵引腹痛,重按能使气血扩散开,出现按之痛止的现象。

4.寒气居于华佗夹脊的深处,即令重按亦无法触及

5.寒气居于冲脉之中,因冲脉下起关元沿着腹部任脉而上行,今有寒气居于其中,必造成血脉不通,一旦血脉不通则气随之反应出来,就有喘动而手可以触摸到

6.寒气居于背部腧穴之经脉,致血脉凝涩不顺利,一旦如此血就会不足,血不足就会产生痛症。所有腧穴都贯注于心,于是产生背痛彻心互相牵引而痛。如果重按,使经脉之热至,血立刻痛且足,于是疼痛立刻止。

7.若寒气居于小肠的三焦油膜之间的血络之中,血凝涩而无法贯注大经中,血气居此停留无法顺行,日久必生积块在腹中

8.若寒气居于五脏之中,会令人手足冰冷且下痢不止,造成津液丧失,而营养又无法吸收,以致会突然生痛而昏迷不知人,如果胃气回复,则苏醒过来

9.若寒气居于肠胃中,蠕动必缓慢,饮食不消化生痛,浊物无法下行而自口中吐出

10.若寒气居于小肠之中,小肠就无法收集饮食营养,造成下痢而腹痛。

11.若热气停留在小肠中,必令肠中痛,口干燥渴,饮食浊物坚硬干燥无法排出,故成腹痛而大便不通。2022-06-23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3:55:3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理论源自黄帝内经之热论,原文: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②于寒...

  • 有说是源自佛教,也有说是自伊尹开始立经方,诸说林立, 我认为当今之世,源头的考证已经不是重点,而经方的使用方式与计量才是我们研究中医所该面对的主题 ,医圣张仲景是继承经方,并且将经方条辨化的第一人,是无庸置疑的,他采用内经热论中的六经辩证的方式来发扬经方,使得后世中医使用经方时在辨症上有所依循...

  • 由于中医和玄学存在互通之处,倪海厦在学习中医期间还学习了大量的玄学书籍,并且得到一位高人的指点,从此创立了自己的占卜体系。倪海厦是非常注重学习顺序的,如果单看中医的内容的话,他的观点的先学学针灸大成,然后是黄帝内经,再学神农本草经,再学伤寒论,最后学金匮要略,这里针灸是针灸,中药是中药...

  • 或者说:苍天大道为【根】儿,黄帝内经为【干】儿,仲景之理法方药为【枝】,各家经释注解为【叶】,千千万万的中医为【花】,千家万户的健康为【果】。7、【经方】经方固然不是中医的全部精髓,但绝对是中医论【理】、制【法】、处【方】、置【药】的典范。8、【方圆】《黄帝内经》为中医的“圆”融之“理...

  • 中医最重要的是悟性或者天性,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学好的,我举我自己的例子供你们参考。中医的基础理论是阴阳五行,对有天分的人很快能领会,并把阴阳五行合于天地四时,而后延伸至人体的五脏六腑。对于没有天分的人,你用九头牛拉着他也学不好,我初中时即对阴阳五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买来内...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