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张志聪学《伤寒论》二十八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75)

这一条论述重发汗损伤心肾阳气的证治。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是说未切脉时,就从望诊得知,病人两手交叉自覆其心。“冒心”是心跳得快要蹦出来的感觉,医师因此让病人咳一下,而病人不咳,这必定是两耳聋听不见。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重发汗虚导致的。“冒心”是重发汗损伤心阳致心阳虚,虚则喜按,故“手叉自冒心”。“两耳聋无所闻”是重发汗伤肾阳,而肾开窍于耳。心肾阳虚,故心跳、两耳聋无所闻。这是从问诊所得,仲师通过望问二诊测知发汗不但损心液与肾精,而且可损心肾之阳,寓意使用汗法,注意过汗之诫。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76)

这条论述汗后饮水多和水疗致喘。表证发汗后,津亏求救于水,宜少少温饮之。如果饮水多或饮冷水,会致水停,加之发汗又伤阳,形成阳虚不化水,水饮内停,导致寒水射肺作喘。

古代治外感发热有一种叫“水疗”,就是给病人浇灌凉水降温,如同西医的物理降温。以水灌之就是这种水疗。用凉水浇灌病人的身体使之降温,寒水闭阻皮毛,肺主皮毛,皮毛汗孔被冷水郁闭,才导致肺气不宣作喘。以上两种情况均属形寒饮冷则伤肺作喘。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77)

这条论述汗后胃阳虚,水饮不化,呕吐,水药不得入口。发汗损伤胃阳,阳虚水饮不化,“水药不能入口,为逆”是形成呕吐上逆的意思,不是指发汗是错误治疗。即使发汗是正确治疗,但对阳虚之人,过汗会导致阳虚水饮停滞,呕逆,水药不能进。如果医者误诊为表证再发汗,必定导致胃阳重伤,而脾阳也伤,脾胃阳气损伤,寒饮上逆则呕吐更重,寒饮下注而成泄利,所以说“更发汗,必吐下不止”。2022-07-28
mcxzy 阅读 17 次 更新于 2025-04-11 23:30:3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75)这一条论述重发汗损伤心肾阳气的证治。“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是说未切脉时,就从望诊得知,病人两手交叉自覆其心。“冒心”是心跳得快要蹦出来的感觉,医师因此让病人咳一...

  •     得了伤寒,出现腹部发满,说明能量在中焦发生了停滞;说胡话,说明胃已经产生了病理性热,使与胃属于一个系统的口出现病理性活跃的表现;寸脉鼓起来,且摸起来紧张,说明能量仍然停滞在体表而没能发散出去。那导致这些症状的原因,就是能量无法通过汗液往外发散出去,进而发生了停滞,使...

  •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50)这一条承上一条进一步论述伤寒夹虚不可发汗的原则。脉浮紧是伤寒表实的脉象。伤寒表实寒凝营分,营卫不利而身疼痛,应当用麻黄汤发汗。但是,假如病人脉不是尺寸俱浮紧,而是尺中脉迟,那...

  • 《伤寒杂病论》是秦汉以来医药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影响深远。张仲景通过这部专著奠定了自己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显露出来。张仲景也被后人称为“医圣”。清代医家张志聪曾言:“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者不可以...

  • 清代医学家张志聪与张令韶共同创立了《伤寒论》中的六经气化学说,以张志聪为主导。他将《内经》中的气化学说与天人合一理论融合,解释六经病的病理。张志聪在《伤寒论集注》中阐述,人体的三阳三阴对应天的六气,强调气与天道的相应。他认为,人体无病时,六气正常运行,与天相应。一旦外感风寒,邪气会...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