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内外伤辨惑论之李氏清暑益气汤治暑?

清暑益气汤系东垣方,见于《内外伤辨惑论•暑伤胃气论》。东垣以《素问》“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立论,并进一步指出“时当长夏,湿热大胜。”

虚人而感暑之气,证见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身热而烦,大便溏而频,小便黄而少,不思饮食,自汗,体重,舌淡,齿痕,苔腻口粘,脉虚大或洪缓。

故其立方,以补中益气汤去柴胡易葛根,合生脉散,两补气阴;复用二妙散加泽泻、青皮、神曲治其湿热,堪称药证相符,无懈可击。2022-11-19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4-08 01:23:3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清暑益气汤系东垣方,见于《内外伤辨惑论•暑伤胃气论》。东垣以《素问》“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立论,并进一步指出“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虚人而感暑之气,证见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身热而烦,大便溏而频,小便黄而少,不思饮食,自汗,体重,舌淡,齿痕,苔腻...

  • 《内外伤辨惑论》三卷,金·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撰著。初稿成于金正大八年(1231),1247年由作者重为修订刊行于世,是李杲生前定稿并作自序的唯一一部著作。李氏在该书中阐明其“内伤学说”,揭示内伤疾病之发生发展及其治疗。所载诸方,以甘温扶脾、升举清阳之补中益气汤为代表,开后世甘...

  • 以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舌淡、脉虚或气虚下陷症为辩证要点。

  • 他还十分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样就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并与张子和攻中求补,攻中兼补的方法不谋而合了。 李氏重视脾胃,探讨脾胃内伤病的病因病机,强调了脾胃气虚,元气不足,阴火内盛,升降失常是产生多种内伤病症的病机。因此,在治疗时,李氏将补脾胃,升清...

  • 4.1.1 病因病机 因元气本虚,伤于暑湿所致发热[2]。4.1.2 治疗 治用李东垣及王孟英清暑益气汤[2]。亦有因饮食劳倦,内伤脾胃而致气虚发热[2]。宜用甘温除热[2]。4.2 血虚发热 血虚发热为病证名[3]。见《内外伤辨惑论》。亦称血虚热[3]。指血虚而致的一种虚热[3]。4...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